旅游航空学院导游实训工作

发布时间:2025-04-23浏览次数:10

探多元文化瑰宝,悟实训成长真谛

——旅游航空学院导游实训工作

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,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,我校于2025年4月15 - 19日组织2023级旅游管理、导游专业学子开启甘肃东南线实训之旅。在三位金牌导游的引领下,师生穿梭于藏传古寺、红色圣地、自然风光与历史古迹间,在“行走的课堂”中完成了一场满载而归的学习之旅,今日行程聚焦麦积山石窟,并为此次实训画上圆满句点。

一、对话千年石窟:麦积山的艺术与传承

4月19日清晨,师生们迎着朝阳奔赴麦积山石窟。这座孤峰崛起、状若麦垛的山体,历经1600余年岁月雕琢,以独特的“崖阁式”建筑与精湛绝伦的艺术遗存,被誉为“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”。金牌导游以时间为轴,从后秦初创时期的开窟背景讲起,结合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兴盛、唐宋时期的艺术演变,为师生揭开石窟群的神秘面纱。

 

 


在实地讲解中,导游不仅聚焦第44窟“东方微笑”的神韵,更深入剖析各窟艺术特色:第133窟的“万佛堂”内,数十座佛龛错落有致,小沙弥造像憨态可掬,展现着北魏时期“秀骨清像”的审美风尚;第127窟的巨型壁画,以《西方净土变》的绚丽色彩,生动还原唐代佛教想象中的极乐世界;第13窟高达15.7米的摩崖大佛,倚山而立,气势恢宏,通过讲解其建造工艺与历史背景,让同学们惊叹古人巧夺天工的智慧。

 


 

在栈道攀爬过程中,导游结合麦积山“空中佛国”的特殊地理环境,讲述古代工匠如何在绝壁上凿窟造像,揭秘“脚手架搭建”“悬空作业”等建造技艺。同时,针对不同年龄、文化层次游客的讲解侧重点,现场示范如何将晦涩的历史知识转化为通俗有趣的故事,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“因人施讲”的导游技巧。

  

二、沙场砺剑显真章,青春风采绽光芒

 

下山后,93位学生迅速分成三组开展现场讲解训练。同学们热情高涨、踊跃参与,将实训所学灵活运用于实践。贺敬尧、周淑雨、田思园、李恒星等同学表现亮眼,凭借清晰的讲解逻辑、生动的语言表达,充分展现出经过几日实训后的显著进步与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,成为本次实训成果的生动缩影。

 

 

三、东南线实训全景回顾:多维成长,满载而归

此次实训之旅,串联起藏传文化、红色历史、自然风光与人文古迹,同学们在多元场景中磨砺成长,收获了丰富且立体的学习体验。

 


在专业技能维度,同学们夏河拉卜楞寺,探寻藏传佛教文化的深邃奥秘;在红色旅游景点,传承革命先辈的不朽精神;漫步陇南官鹅沟,研习自然风光讲解的独特技巧;驻足六出祁山景区,追溯古战场的风云岁月;走进伏羲庙,感悟人文始祖开天辟地的创世伟绩,触摸中华文明的源头脉络;踏入麦积山石窟,领略千年石窟艺术的精湛绝伦,惊叹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智慧结晶。在金牌导游的悉心指导下,同学们深度参与景点讲解实践,熟练掌握导游服务全流程,讲解时语言表达更加生动鲜活,临场应变能力显著提升,实现了从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的完美转化。

职业素养培养方面,周三晚上点评会成为同学们复盘提升的关键契机。大家反思不足,在交流碰撞中明晰导游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责任担当。深刻认识到唯有持续深耕文化知识,提升自身底蕴,方能讲好中国故事,服务好每一位游客。

思想认知层面,夏河拉卜楞寺的宗教文化、红色圣地的革命精神、官鹅沟的自然馈赠,以及历史古迹的人文积淀,全方位滋养着同学们的精神世界。既拓宽了文化视野,又增强了文化自信,更坚定了未来投身文旅事业的初心与使命。

此次甘肃东南线实训,是一次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、知识与精神双重丰盈的成功实践。未来,我校将持续优化实训体系,拓展实践教学场景,培育更多兼具专业实力与文化情怀的高素质导游人才,为文旅行业发展注入蓬勃活力。

(旅游航空学院督导室旅游部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