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游航空学院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-爱国主义实践团活动

发布时间:2025-08-27浏览次数:10

探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

——旅游航空学院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-爱国主义实践团活动

为深入学习革命文化,传承红色基因,旅游航空学院爱国主义实践团队于7月18日至28日,以甘肃陇南礼县为主要实践地点,通过参观龙池湾红色教育基地的形式,开展了红色记忆探寻活动。

23级大专空中乘务2班的黄天恩、23级大专酒店管理1班的马彩娟、23级大专空中乘务3班的王育千同学在家乡陇南礼县寻找红色记忆。自踏入龙池湾战役纪念馆,迎面而来的革命场景画卷瞬间将同学们带入战火纷飞的年代:硝烟弥漫的战场上,红军战士身着粗布军装,手握钢枪,目光如炬,他们以身躯筑成钢铁长城,用信仰点燃希望之火。凝视着画中战士紧握的拳头与坚毅的面庞,大家仿佛听见了冲锋的号角在耳边炸响,感受到革命洪流中那股摧枯拉朽的力量。

 


黄天恩同学在参观过程中提到有许多珍贵文物都令他印象深刻。如瓷碗、油灯、铁壶等都让他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,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。最具纪念意义的,当属晏福生将军的夫人马忆湘女士在建馆之初捐赠的一枚望远镜。这枚望远镜,不仅是晏福生将军传奇经历的见证,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,以此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们在困境中坚守信念、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。这些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,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。

 


使马彩娟同学记忆犹新的是关于白关坡地下联络站的展示。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下,地下交通员们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,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地下交通员苏贵银的事迹让人深受感动,他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,坚守岗位,为保护地下党组织和革命同志的安全,不懈努力。这种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,正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学习和传承的。


王育千同学在参观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在展厅内,展柜中陈列的红军军装已褪去颜色,粗麻布上依稀可见针线修补的痕迹,一顶破损的八角帽上残留的弹孔仿佛仍在诉说着那场惨烈的战斗。触摸着冰凉的展柜玻璃,他仿佛能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粗粝手掌的温度,他们用单薄的身躯在雪山草甸间踏出的足迹,早已化作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。

 


 站在“结束语”展板前,礼县这片红色土地的革命过往再次涌上同学们的心头。从先辈们披荆斩棘推翻旧枷锁,到红色精神滋养出的家国情怀,纪念馆里的文物、史料与群像,是最生动的历史教材。此次“三下乡”爱国主义实践团的同学们参观礼县龙池湾战役纪念馆,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,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。在新时代,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铭记历史,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。

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旅游航空学院学生办公室、团委供稿,办公室审核